台北賓館

座落在外交部對面的台北賓館,是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物,它並沒有大喇喇地以豪宅之姿敞大門開大路的面對市民,反而在圍牆鐵門的保護之內,在高樓環伺的都市叢林裡,和陪伴它的庭園、小橋、池塘與黑天鵝,恬靜的度過百年歲月。


人說,美人是眾人想親近的對象,而台北賓館可以說是眾多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中的美人,吸引著人們的目光。把它作為政府部門招待外賓或者舉辦重要慶典集會的場地,大概是想當然爾,沒甚麼好爭議的,但偏偏就是會傳出私人想把它拿來當作拍婚紗照的場地。只能說,人的私心,是不分時空環境種族政治等等。。。的。


在日治時期,它是作為「台灣總督官邸」,也肩負接待日本皇親貴族的功能,因此,身為皇居,務必追求富麗堂皇。當建造時,面對日本國會對於一直追加預算的質疑,主事者回以 駱賓王 詩句「不睹皇居壯,安知天子尊」來應對,著實利用了日本皇族這塊招牌以及對殖民地人民投射本身的優越感。

由外交部的導覽志工口中了解到,現在看到的建築物,多是以鋼筋混凝土所建構,算是第二期的工程。之所以是第二期,是因為第一期的建材中的木造結構,抵擋不了台灣的潮濕氣候與昆蟲白蟻的肆虐而毀壞,人算真的不如天算。

志工說到,賓館內金光閃閃的裝飾,並不是金色油漆甚麼的,而是實實在在用金箔貼上的。故修復保養賓館的金飾,所費不貲。


賓館內的裝飾,也融入了台灣在地的元素。在當時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的口號下,
賓館內的雕刻呈現出台灣本地的農產品,動物等。


在這些裝飾品當中,似乎有某些物品是後期加入的,譬如梅花。



朝代或政權的更替,新舊政治圖騰也隨之替換。下圖的石獅子是被日本人從拆除的大天后宮搬過來的。而上圖那朵梅花應該也是日本人離開之後加入的吧?不知日本人對這梅花有何感想?



 日本人留下了許多西洋的建築,清朝的北門勉勉強強的也算是被留下來了。想想,不知道我們可以留下甚麼給以後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。

面對隨處可見的鐵皮屋,我們秉持蓋這種建築的心態是甚麼?省錢?低調?還是面對潮濕多風災與地震的環境所做的最合理選擇?抑或是美感教育失敗下的隨便與渾噩?大概蓋的人心裡有自己的一把尺吧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城市裡的『吐米酒』

蠶寶寶X菜蟲X雞母蟲

清境農場X合歡山